方向: 林泉境界与社会关怀 | 徐华水墨专栏 | 美枢
▌本期嘉宾:方向
▌方向
林泉
徐华
墨遇见水
涟漪四起
时光有痕
山水有韵
城市被笔墨供奉
生命之河,流淌天地间
你的楼阁,花束般开放
清纯漫舞
静逸无声
夏日之光
沉静如目
物境,情境
天境,意境
清凉色调,暖云可藏星空
2019年8月14日观方向兄山水所得,徐华静记于古秦州。
方向,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。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、一级美术师,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、研究生导师,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,北京大学方向导师工作室导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,岭南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,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导师。
▾
方向: 林泉境界与社会关怀
文 / 方向
▌《海上威尼斯》248cm×124cm-2016年
▌《热那亚暮云》248cm×124cm 2016年
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境界会创造出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艺术。相对而言,与西方文化偏向于对人的空间的关注不同,中国文化注重对自然空间的强调,主张对自然的回归,从自然中探求人与自然存在的逻辑,将生活中的各种困顿放在自然空间里加以思考,从自然中得到生命的感悟。
作为自然的一部分,林泉是山水之神,林泉可以陶冶性情,涵养心胸,让人的精神得以超脱于尘浊之外,沐浴于林泉中得以洗心养生,让人身心有了皈依,从而去认知事物的本源,宇宙的规律,其终极目标就是得“道”,这是一个静心体悟、向着目标一步步精进的过程。
▌《威尼斯圣马可广场》248cm×124cm 2016年
▌《吴哥旱季》248cm×124cm 2016年
王昌龄在《诗格》中将境分为物境、情境和意境,将其应用在绘画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,可以理解为对自然体悟所经历的几个层次。
我们到山间游玩,感受林泉带给我们的愉悦,面对林泉这个物象的直觉反应,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,这是一个释放自己的心性的过程,通过这个过程进而把心性和山水联系起来、互动起来,这是性情和当时状态的反映,这是物境。
感物,赋物于生命,林泉即我,我即林泉,借林泉抒怀,心和景合为一体。是人之情感构造的世界,此为情景。
意境是超然物外的,它是一种品格,这种品格不是因某种物象能产生的,而是将人格赋以泉林的品格,这一层次之境淡化了物质的所在,淡化了林泉的具体形象,流淌于空灵之中,化平常物为精神之象,化万物为境界物,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。这里的“意境”并非日常泛指的意境,它具有泛指意境的审美特征之外更着重的是人格的体现,是“取之象外”的境,更是一种境界、一种品格。林泉境界显然是指其第三层次之境,即由“格”来衡定的,“词以境界为最大,有境界则自成高格”。 有“道”的境界才是大境界。
▌《雨中清迈》248cm×124cm 2016年
▌《深潜》248cm×129cm 2017年
并非终日生活于林泉之中,抑或是笔下画尽林泉就能达到林泉境界。林泉境界不是物理上的概念,它是心性的生发,可以在任何空间中生发出这种感受,林泉境界是在其精神层面上,随时随地都会引发你进入这种境界。
林泉境界不是指物,而是创作者再创造之世界,这是一个宁静悠远、超脱于尘浊之外的世界。画家精神自由参与其中,通过澄怀观道提升生命,让生命融入宇宙的生机活趣中,超越卑微,到达生命的圆融,人与自然互相交融,没有主客之分,没有征服和被征服,是大和谐的世界。
这乃山水画的精神所在,这也是山水画学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、艺术境界,这是一种生命的智慧。影响艺术创作正是这种生命的智慧,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思维,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山水画得以延续至今经久不衰,山水中的一草一木反映的是宇宙的浩瀚和深邃,反映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。
▌《巴黎秋日》235cm×53cm 2017年
▌《米兰大教堂远眺》235cm×53cm 2017年
任何文艺形式的产生都是与其时的大文化背景密切关联,魏晋社会动荡,玄学兴起,玄言诗发展为山水诗并大量出现,山水画论着的成熟都为山水画的兴起奠定了厚实的基础,历代的山水画,基本都沿着魏晋所形成的山水画理论、精神及其规定的路径发展。万变不离其宗,但凡中国人只要有条件都喜欢在院子里叠石理水,植盆景养金鱼,籍此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“自然世界”,一个可以安顿性灵的场所,这是国人生命精神的体现。林泉境界是中国画家与生俱来的因子,它根植于我们的血肉之中。前些年无意看到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实验艺术作品,用火药在宣纸上燃烧出山水的轮廓,或是在一巨大的书架上用书嵴排列出山水的造型(和结构),我觉得这些都很有林泉意境,只是已非架上绘画,也就不属山水画范畴之内。宋元山水画是山水画史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,后代无法企及,其之后的绘画能有所建树的大都是在理念上和传统一脉相承,而绘画语言上有所突破有所出新的画家和群体。山水画所强调的格调、意境构成山水画千年不变的精神,依托这条文脉历代大家创造出多种形式语言佳作,构成了这条文脉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。
林泉境界和社会观照并没有矛盾。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代表当下社会形态的产物,没有可能超脱于时代之外。回望每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都是契合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,尊重传统并不等于囿于古人,每种艺术形态的出现都是有因有果,每次文艺的辉煌必定是连绵山脉中的一座座高峰,交相辉映,没有独秀峰,在此之前的历史沉淀越深厚、理论基础越扎实必定能支撑它走得更高。
▌《尼亚加拉》248cm×129cm 2017年
▌《洞里萨湖》234×53cm 2017年
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定是关注当下、独立思考的,艺术之道也就是在社会的变革中去丰富人生体验,不断精进。社会关怀离不开对传统的思考,当代山水画面临的是不断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又不断拓展其外延空间,让其精神更加健康饱满,形态更加包容多元。
进入新时代,山水画的呈现方法、欣赏者群体的变化、自然山水的形态变化、山水间的时空概念的变化等,都促进其语言形式的变化。美术馆、博物馆、现代印刷技术、音像传媒的出现,将小众范围的文化资源普及到广泛的群众,成为社会公共财富;山水画的展示也从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转换。我们知道传统的观画方式应如游园般,以渐进式、延伸式来展开进行,近距离去感受作品,品味笔墨的精妙和趣味,于精微处体现广大:山有脉,水有源,观者双目在画面上游走如有路径,信步盘桓,曲径通幽,山重水复柳暗花明,观后让人流连忘返。传统方式关注的是作品与作者本身的内部关系,现代展示注重的是作品与外部的关系,如:展品与展示空间的互动,与观众的互动,社会的互动……如果说传统的赏画方式如闲步于山林中的蜿蜒小径,那么现代的传播方式则就是宽大笔直的公路,林中漫步的速度行走于高速路显然是不合节拍的。同时,宋元之后山水画的反职业化之风造成对简逸风格的过分追求,使得在公共空间展示中绘画表现力显得不足,过分陶醉于笔墨间细微的变化,文人画笔墨的高妙在公共展示中缺乏施展的空间。中国画语言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尤为明显,其变革的速度也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而加快。
▌《占士邦岛》248cm×129cm 2017年
▌《朝天门在建工地》248cm×129cm 2017年
中国画强调生活和艺术一体化,作为画家个体,不管身处什么环境,仍然能自然生成,才是真正的自我完善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破坏,造成人本身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画家应该从世界的变化中去完善自己的心体,更深入地洞察其中规律。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直面自然,直面人生,我们生活在都市里,必须思考我们自身与社会、自然的关系,从生活中的细节去观照生命、观照自然,这是当代山水画绕不开的命题。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功利的、喧嚣的、压抑的、无序的,那么它们和传统山水画追求的虚静渺远、生意自然的境界是否相违背?涉及到具体创作上,如何将现实景观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连接?……,类似这样的思考都是这个命题不得不直面和探寻的内容。
▌《暖云》235cm×53cm 2017年
▌《青城山通天洞》234×53cm 2017年
意象的塑造是在物我交融中进行,物象的繁复和作者思绪杂乱势必会阻碍审美活动的深化,艺术家得到的世界应该是一个被净化的世界,因而在进入审美活动前,一,需要去功利的物,将物象从实用功利中移出,超越世俗,用永恒的眼光去看待它,让物变为永恒的生命体,不为其外表所拘,地球上的任何“物”都是一种生命形态,我们日常看到的、使用的物件,都是从自然中转化而来,是一种生命形态到另一种生命形态的流转,万物流转,天地无垠,新新不停,生生无尽,任何物象都是自然界中活脱脱的生命体。第二,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和物象形成一定的距离,我们出差坐飞机冲上云霄的瞬间,我们和城市的距离就远了,因为你将外出,身边缠绕的情绪都可搁置一边,一切的喧嚣变成了寂静,这只是物理距离的远造成心里的远,倘若你在城市生活中,心里有着空灵淡远、平和冲融的境界,能“以林泉之心临之”,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万物,喧嚣的都市就是一个从从容容可以让你优游自适的世界。同样的物象静和动基于每个人的判断,不同人的心理状态、认知角度决定了结果的不同。第三,在审美活动前,除了去“物”还要去“我”,实现自我超越,去除情绪、欲望等生理因素,去掉一些习气以及缠绕你让你踌躇不前的所谓经验和知识成见。在生命的观照中和自然的节奏相契合,达到万物同致的状态,让你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,让自己内心的生命之光得以自然生发,一切将会水到渠成。
▌《山东大鱼岛》234×53cm 2017年
▌《素贴山》234×53cm 2017年
科技的发展、城市落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改变了以往的时空观念,特大桥梁和穿山隧道的大量竣工,逢山穿洞、逢谷架桥,让我们出行、生活都在一个平面上,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可四通八达,天堑变通途,我们外出写生,虽然免去跋涉攀爬之苦,但倘若想在自然界中体会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也就难免会大打折扣。另一方面,这种交通的便捷,让你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只需数小时,从冬天迅速穿越到夏季;同样,能让你从干旱的沙漠一下置身于湿热的雨林;这不只是时间缩短了,空间变小了,而是颠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概念、也颠覆了对它们的感知方式。古人感受时空是渐进式的,而今天是跳跃式、片段式地交叉出现,时空感的不同造成思维方式、情感表达、观察方法的不同,在画面表现上也一定不同。互联网信息的便利拉近了世界的距离,淡化了学科间的界限,增进了社会资源的共享。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向你蜂拥而来。它们为新语言的开拓增加了丰富的素材,如果不与时俱进,现有的笔墨手法必将相形见拙,生活在这个年代的画家,只要不是以一种拒绝的态度,这些新的信息新的图像就会慢慢渗透到你的笔端。
▌《暹粒街景》235cm×53cm 2017年
▌《长城》235cm×53cm 2017年
社会变革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新形态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,画家立足当下,寻找“当下状态”的笔法、墨法等表现方式,同时又要将自己置身于历史、传统文化中,这种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、鲜活感的。语言源于当下,作为传统画种典范的山水画笔墨语言,当然有它的规范和外延,它有很强的包容性,也有局限性,这种局限性正是其魅力所在,保证了画种的技术难度,保证了其高贵血统。书法用笔是中国画之根本,关于书法的书写美感,历代画论提及不少,大同小异,如黄宾虹概括书法用笔:平,园,留,重,变。于画也然。其二,精神气息是不可少的,这包括作者的品格、修养、审美等个性因素和时代的精神面貌,如:董其昌的醇和圆融,齐白石的朴实天真,黄宾虹的雄浑苍莾,潘天寿的气势雄阔……,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格调和时代感。其三,绘画笔墨附存于具体的物象中,需要将物象繁复的外形加以提炼升华,才能让物象和笔墨交相契合,让形为神用。每位画家穷其一生的工作也就是在不断构筑自我的笔墨语言的过程,它不是固化的,是当随时代的。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1 34x45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2 34X45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3 34X45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4 34X45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5 34X45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6 45X34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7 45X34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8 45X34cm 2018年
▌《庆阳写生》之09 45X34cm 2018年
山水画的强大生命力得益于传统山水文化精神的坚实而丰厚的支撑,得益于其对外来养分的吸收、消化、融合,画家个体对时代、人生、自然的体验为传统精神注入新的活力。将这些个体串联起来形成了山水画的历史脉络,今后是否能出现与宋元时期相媲美的艺术高峰?不得而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随着社会发展,新意境、新视野、新的情感诉求、新的个性艺术语言会不断地涌现出来,依旧会在山水画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(2018年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“林泉境界与社会关怀”研讨会发言)